【编者按】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:欢迎你们怀揣热忱与憧憬,踏入成都体育学院这方承载着80余年办学荣光与人文温情的土地。当你们即将在这片浸润着体育精神的校园开启人生新征程时,我们特别想与你们分享一段跨越时空的感动——来自体育系1965级廖品松校友的大学记忆。
他的大学第一课,没有黑板与课本,没有跑道与器械,而是在剑门山区的农场里:用双手丈量土地的厚重,用汗水浇灌青春的底色,用协作温暖艰苦的时光。那段岁月,或许布满泥土与辛劳,却在记忆里沉淀为最珍贵的成长;或许只有短短数月,却因赤诚与坚韧,成为影响一生的精神印记。
如今,时代的接力棒已传递到你们手中。愿你们能从这段老校友的故事里,读懂成体人“刚毅坚卓、发愤图强”的品格基因;愿你们在未来的课堂求知、赛场拼搏、人生探索中,也能以同样的热忱直面挑战,以同样的坚守追逐梦想。愿你们在成体的每一天,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,留下足以回望一生的深情印记,让这里成为你们逐梦启航的起点,更成为你们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!

20世纪60年代学校校门
1965年秋,我们原附中62级的同学,在通过成体进行的单招考试后,绝大多数都顺利地升入了本科。
升入大学的第一课,既不是大家熟悉的体育场、馆中的术课科,也不是安静肃穆的教室中的学科课。而是远在剑门山区的山沟中的,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劳动课。
1965年,国家的经济形势虽有好转。但学校仍不能满足全院师生吃饱、吃好的需求。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,学校便在远在川北剑门山区的剑阁县刘家湾的山沟里,办了一个农场。我们65级的同学,便成为了第一批来农场劳动的学生。
出发之前,进行了战前动员,并将全年级的105位学生,按军事编制组成一个连,田径、体操、排球、武术四个班,各为一个排,并任命我为连长。记得出发那天,学校的"三掀牌"大卡车将我们送至火车站转乘火车,傍晚到达沙溪坝车站,下车后在车站候车室,打开自己的被盖卷,席地而卧。
次日晨起,匆匆收拾好行李,刚吃完简单的早餐,农场派来迎接我们的老师们,拖着几辆架架车如约而至。我们在老师指导下,七手八脚把行李放置在车上后,并在老师们的带领下,向农场进发。

20世纪60年代学校操场
刚出发时,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,情绪高涨,歌声、笑声不绝于耳。前者呼,后者应,此起彼伏,一路欢声笑语。但还未到剑门关歌声、笑声渐渐被低沉的喘息声所代替,多数同学已感体力不支,行进的速度也越来越慢。好在同学们互相帮助,彼此鼓励,终于"雄关漫道,从头越"。
翻过剑门关,山势相对减缓。午后,我们终于到达有名的后汉三国遗迹"翠云廊",这里古木参天,隐天避日。同学们无不为古人的杰作所震撼,登山的劳累,也一扫而空。同学们急切地放下李,首先观览了"翠云廊",然后或坐或卧,稍事休息后,又踏上征途。

20世纪60年代学校操场
苍山如海,夕阳西下。经过一天艰苦的跋涉,傍晚前同学们终于按时抵达了我们的农场。晚饭后,农场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准备了一台热烈的欢迎晚会。师生们同乐,载歌载舞。兴奋、快乐,冲淡了一天的劳累。会后,大家住进茅草铺垫的大帐篷,铺上了自带的被铺,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。
从第二天起,我们便开始了除周日休息外的日复一日,月复一月,连续三个月的农业劳动。主要任务是开垦荒地,复垦废弃的农田,然后种上粮食和各种蔬菜瓜果。
通过同学们三个月近百天的辛勤劳动,原来黄沙散乱、满目疮痍的荒山野岭,已是满目青翠,生机昂然。曾经荒废了的田地,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三个月的农业劳动,不仅改造了田地,装点了河山,更使同学们在意志、体力上得到了磨练,对农村、农民的情感得到了升华。以劳为荣、以苦为乐的动人篇章,好人好事层出不穷。例如:初到农场时见农民避而远之,告别时已依依不舍;初来时闻粪气作呕,离场前已不闻其臭;初来时挑半挑土就步履蹒跚,离场挑满挑还健步如飞。如此等等,不胜枚举。
近百天的辛勤劳动,同学们脸晒黑了,人累瘦了,手上磨起厚茧,脚上打起了血泡,磨难、痛苦不仅没有影响大家的劳动热情,反而将此视为未来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离别那天,师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握手、拥抱,依依惜别,恋恋不舍。上车、开车后,同学们眺望远去的农场,回想着难忘的日日夜夜,忍不住眼圈发红,热泪沾衣。
60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。农场岁月、往事历历在目,老师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。此生难忘的大学第一课,永远铭记在65级同学的心间!

20世纪60年代学校图书馆
谨以此文怀念那段难忘岁月!将无限的思念和敬意献给我们母校、农场、老师、同学!
(撰稿:体育系1965级廖品松、《成体校友》编辑部;审核:陈思恒、王鼎)